这么多评论只有几个说在点子上。
把毁三观的人物说成电视剧本身三观不正,导演表示很冤枉,你想看年代剧,想了解过去真实的生活,行,给你演,结果呢?
演完你还不信。
人家编的就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明明挺真实的,怎么就被扣了个“传播负能量”“毁三观”的锅?
说实在的,除了老大老二真情实感掐架之外,我觉得其他都是编剧手下留情的,夸张点说,你从农村随便拎一个家庭出来,背后的故事都能吊打这部剧,能把小可爱的三观毁成渣。
歪个楼,我倒不是说农村都这样,只是到现在农村还是更普遍。
我被旁听这剧的时候,如果没我妈解说,我也以为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剧,没啥看头,其实呢,人物的有些行为背后可能是几十年积攒下来的人情世故。
姜桂芳最后提饺子去看许大舌头,真是打心眼里给她认错吗?
不是啊,你想,老四都跟罗征结婚有孩子了,结果婆家还不认老四这个儿媳,要搁你身上,你觉得脸上好看吗?
她是为了自己女儿才去“认错”的,就算姜桂芳再不同意老四结婚,她也没办法。
为了女儿能被承认,不想低头也得低。
还有说这部剧假的,那是你没经历过,既然没经历过,那也没见识过妯娌俩第一年因为养老问题在老人家门口互撕薅头发,第二年弟媳就舔着脸来找嫂子讨儿子的份子钱;那也没见识过爹妈结婚前,女方去男方家深入了解家庭情况,奶奶把圆木锅盖卡在大缸口稍靠下的位置,在上面倒了三十来斤粮食铺平装作满满一大缸,暗示家里很富足。
以上都是我家经历过的。
像这种离亲戚没几步远的地方,离亲戚越近,矛盾就越多,要不哪来的距离产生美。
至于老三家儿媳,本来挺老实的的小姑娘,被骗给啥也不干只知道花鸟鱼虫的老三当媳妇,是个人都咽不下心里的恶气,既然恶气出不了就自然而然觉得“婆家欠我”“我怎么对他们都不过分”,后来又因为被亲爹亲娘卖,被婆家救,再者人本来就老实,当然会感激涕零,就算有恶气,憋了十多年,加上整天跟婆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也差不多快没了,只是心里委屈。
态度转变得也说不上快。
另外,还要吐槽我是真没见过像老大和老二一样,行动上不是大龄巨婴,但思想上绝对在傻白甜界一骑绝尘,三四十的人把亲姐妹往死里怼,什么毒说什么,说的一句比一句扎心。
更不能忍这种时候bgm居然这么欢脱,这还是家人吗?
估计还是受当时条件限制,这个家庭只能将亲情认识到这个水平。
你可以喷姜桂芳双标,可以骂老二自私,恨老三啃老,但牵扯到剧本、演技我劝你还是仔细想想,到底是因为剧本狗屁不通你骂它烂剧,还是因为双标、自私的人物你骂它烂?
这也不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毕竟成长的环境是妯娌打架、婆媳不和的人,TA会觉得艺术吗,TA巴不得走的越远越好,死也不再相见。
————————————————————————袄,要是老执着于拍这种电视剧还有抗战神剧什么的,那我也只能emmmmmm……
开头大姐夫死了 全家人的态度我就懵住了 不用人人都悲伤 但你们安安静静地行不行 死人了喂 怎不跟不是你家人是的。
本以为老大应该贤良淑德温柔大方 但根本没起到长姐的作用 同样也是一副小人嘴脸 大老杨怎么说也是个长辈 跟她那么说话合适吗。
还有老大这个演员 总感觉用余光瞄准镜头 不跟其他人表演的自然老二很自私 性格也很多噪点 根本没办法理解 但是看她怼老三媳妇的爸妈也挺过瘾 饭桌上没人敢说一句不是 我就等着她说呢老三真是烂泥扶不上墙 媳妇都骗到手了 人家还因为你没工作跟全家人都摆臭脸 你还不去找个工作吗?
窝囊废一个剩下都不想说了 三观不正 整个剧里没一个有教养的 谁家过日子这么整天吵啊 聒噪的不行
神tm垃圾电视剧,主角一家哪有什么三观,披着怀旧外衣的烂俗电视剧。
她妈整天自以为是的对家里好,其实就是一烂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整天满嘴的大道理,说白了就整天放屁。
老大整天装疯卖傻,怨天尤人。
老二年轻教自己老公勾引别人,离婚后各种投机倒把,老三就一啃老族,窝囊废,老四的刻画一言难尽,一会换一个,有着喜欢的人还和别人眉来眼去,老五你一个乞丐,刚捡回来白胖的也就算了,那性格哪那是一个流浪娃的性格,典型的娇生惯养的小少爷。
可拉倒吧,也就骗骗让家里居家的老年人看看,跟着家里人看了几集,恶心的要死。
卡门这首歌很好的诠释了卡门这个人物,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巅峰之作,完成于一八七四年秋,也是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却是当今世界上演率最高的一部,吉普赛姑娘卡门,性格倔强,自由不羁,对爱情充满着渴望,那种叛逆的激情,像火焰一样在燃烧,她为了摆脱命运的束缚,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有对夫妻为了升职往上爬过上好日子住上大房子,走捷径妻子派丈夫去跟有权有势的局长千金假谈恋爱,台词都在家练熟,丈夫不负众望谈恋爱很拿手,很快花前月下假戏真唱,跟妻子离婚了。
那么这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奇葩得都可以进吉尼斯的夫妻就是魏小军(饰演的方老二)跟闫巍(饰演的马文然)。
魏小军出生于哈尔滨,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她的座右铭是人活着就有希望,主要作品《情满四合院》《傻春》等。
闫巍,沈阳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13年《星光灿烂》 饰演马六。
《姥姥家的饺子馆》是由王晓明执导,陈小艺、何政军、刘超、魏小军、刘浩闻、徐艺方、梁霆炜主演的都市家庭剧。
该剧讲述了姜桂芳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带领儿女利用手艺开起饺子馆谋求幸福生活的故事。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 方老二马文然这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夫妻,后来怎么样了呢?
两个人离婚后,方老二为了赚钱,没要孩子,发誓等赚到大钱再把孩子夺回来。
因为倒卖国家物资在监狱住过一段时间,后来做生意除了自己全部身家几十万被骗,还连累方家所有人拿出积蓄不算又借10万替她还债。
赔钱后总算踏踏实实的跟母亲桂芳饺子馆干活安定了下来。
乡下的公婆怕她打电话找孩子,电话都换了,老二30年没见着儿子。
方老二在公交车上看见儿子没敢认,儿子给她让的座也没认出来她。
马文然名义上是要了儿子,可一天也没管孩子,把孩子扔到乡下父母那里。
为了高升弃了方老二跟孩子,跟有权有势的局长千金结婚后,官儿也没当成,自己后来开公司也赔了个底儿掉,倒闭了。
局长千金也跟他离了婚,还得了肺癌,自己也说这是他的报应。
儿子小凯得知后虽没有原谅马文然,可还是回来在医院伺候他陪他最后一程,为了让爷爷奶奶安心。
马文然临死前的愿望就是让儿子跟老二相认,小凯看见他妈掉头就走,恨父母当年的自私无法原谅。
老二上医院尽心尽力伺候马文然,给他送走了,儿子小凯看到了老二的另一面。
最后还是老二80多岁的老妈出面求小凯爷爷奶奶劝劝小凯,让他们母子相依为命。
大年三十,方家一家团聚,小凯回来终认了老二喊了妈。
有时人心硬的连自己都不认识,但终抵不过骨肉亲情。
逃避到什么时候都解决不了你痛苦的问题,不要等到看到别人团聚,还要躲在角落默默哭泣。
勇敢的面对自己不论对错,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岁月流转,终将靠岸,浮沉半生泊一座港湾。
回家,那是心之所安!
说姥姥的饺子馆不好的人,奉劝你们善良。
这部剧是体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献礼剧。
大大的良心剧,豆瓣这个软件一点都没有说服力。
数据也是被水军承包了。
就像之前娘道一样。
收视率超高的。
一部剧好坏。
是看收视率,不是看豆瓣分数。
回家的诱惑就是最好的例子。
陈小艺演绎得这个姥姥,特别接地气。
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非常反应现实中的人们。
我从豆瓣看到知乎,一边倒对这部剧批评的,大呼三观不正。
而且我注意到很多都说是陪妈妈看什么的。
针对此剧的吐槽看不下去了,文笔不好,逻辑混乱,大家凑合看,我就是不吐不快。
以下言论仅仅是针对过低的评分和毫无根据的吐槽而发,不代表我对《姥姥的饺子馆》无条件粉,亦保留后期吐槽之权利。
其实,这部剧,不是给陪着妈妈的少年看看消遣的,是给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姥姥姥爷他们那一辈的人一起看回忆过去,忆苦思甜的。
剧中对白和剧情,人设等或许狗血到令人难堪,然而难堪的只是纯洁的少年,经历过片中真实场景的人没有评判只会回忆。
如今在千禧年后成长的人远远想不到当时的人面对当时的困境是如何的束手无策,是怎样的无能为力。
他们只能在看似没有可能的现实的缝隙中左冲右突没头苍蝇一样的寻找各种可能。
就像现在讲的,所谓的岁月静好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如今纯洁的小白兔们,聊这剧和聊八卦一样轻松,那是你们的父辈抗着重重的重压,为你们抗下所有的龌龊,你们才能一脸人畜无害的样子在这里指点评论别人的三观不正。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个寡妇因为丈夫犯了政治错误而带着四个孩子(后来是五个)是多么艰辛。
赶上下岗失业,赶上了共和国变化最大的四十年,任何普通人,在这样的洪流中都很难把握如今看来正确的人生方向,再赶上孩子青春期,叛逆期,还有一个生活中的对头,自己文化还不高,见识不多,容易小富即安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老嘚瑟,这个人物真实到也许就在你我身边,或许是妈妈,是姥姥奶奶。
不管是谁,都真实到让我想起来我身边一个一个的张三李四,他们是那么真实,有时候善良到即使流浪儿也会领回家视为己出,也会姐妹阋墙互相拆台水火不相容最后老死不相往来。
有人说太宠儿子老三了,还给老三骗婚,骗了农村来的姑娘太不道德,亲家老两口贪婪自私,大老杨见钱眼开不忠诚什么的,还有很多鸡零狗碎狗屁倒灶的。
我看这个也吐槽,但这正是人物的真实之处,一个没有文化重男轻女的老太太,你能指望她有多高觉悟?
剧中小人物的卑微和龌龊,是令观者都难堪,可是他们就那么真实地戳在那里,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先说到这里,总之当时情况下人的选择总有当时不得已的苦衷和当时现实的合理性,现在人用事后诸葛亮的上帝视角来评价吐槽确实不合理。
过去终将成为历史,现实越来越好,那些埋上灰尘的真实扒拉出来,吹一吹看一看就好,不要翻来翻去的挑毛病了。
毕竟,过审的片子远没有现实残酷。
PS:我看到很多差评是陪父母甚至爷爷奶奶辈的老人看的,那证明,在他们心目中这部剧是值得看的的,所以我可以说,差评的是四十岁以下的,也就是说,你们真的不懂那段历史。
妈妈生病,我陪床从开头断断续续的看,昨天到今天又看了好几集。
儿媳妇和亲家所作所为令人不齿,好在翻然悔悟,和老三重归于好。
这个时候姜桂芳没有落井下石,大方得接纳了儿媳,也没有再责难亲家,足以见到为老人的,用大智慧化解家庭矛盾于无形。
而后饺子馆被封和解封,找大老杨回饺子馆工作都是传统妇女的中国式智慧的集中体现,宽容大度,既往不咎多好的人性。
真不明白,那帮一星的,到底有没有看完就评价?
今天看到姜桂芳为了老二的负债,到处借钱凑钱,由于人缘好都愿意帮她,可她不愿意白受人帮助,连夜写下了几十张欠条,约定利息和还款期限。
重信守诺。
当妈的没有教育好小孩就算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可是为了给三儿找对象满嘴的谎言,相对于这个时代的形象,满篇的社会阴暗面,似乎影射老北京就是这么一个社会,其实那个时候我们首都的老百姓是多么淳朴。
导演,你是想通过这部电视剧表达一个什么样的岁月呢,我压根就没有看到正能量的出现,我看到三儿婚后妻子回娘家就再也没有看的想法!
简直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最近七大姑八大姨在追这剧,随便看了一眼,就算是情景剧,10年前的家有儿女和武林外传也比这先进吧这塑料棚景这特效雪花这傻#&剧情,我的天爷啊!
现在豆瓣为啥非要140个字才能发布啊??
现在豆瓣为啥非要140个字才能发布啊??
现在豆瓣为啥非要140个字才能发布啊??
现在豆瓣为啥非要140个字才能发布啊??
现在豆瓣为啥非要140个字才能发布啊??
女主角三观极其不正,处理事件全凭自己主观需求,双标严重。
主角看起来并不爱自己的孩子,只对血脉,抬杠有兴趣。
女主角特能来事儿,仿佛为了家庭和睦隐忍退让,实际都是慷他人之慨,激化矛盾。
因观看时与内心人格碰撞激烈,无法代入感情只想吐槽,怒发影评。
另,毕竟这种愚昧老太太多了去了,此剧集之大成,也许一些人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并且自我感动。
编剧及主创代表部分受教育人士本身的三观有问题,令人担忧。
内容写实,反映中国当年改革开放的真实情况。
当年不就是那样嘛,都争着进公司,公务员老师都觉着没去公司好。
现在呢,所以说这个时代变迁方面拍的真的好。
而且陈小艺也是当年小鲜肉横行时代少有的演技在线的演员了。
再者说了,一个肥皂剧罢了,那么多要求干嘛。
第一热评那语气,怨妇一样,日子过得挺苦的吧!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3.5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BJIFF 240425 党史馆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2024北影节第一站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