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很令人震撼。
只是享受的就是看电影时的不断地惊异。
明明他是个大盗,还是忍不住微笑挂上了嘴角,真是很酷。
那金色海滩,迷人的热带风情,真是蔚蓝色的大海,美丽热辣的妞儿,永远花不完的钱,真是天堂的日子,名字叫天堂岛真是绝妙。
可是诱惑还是来了。
以为他只是一个蹩脚的fbi,还很同情他。
以为他只是供观众笑料的,像他她赤身在床上被一大群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像他他在船上互相涂抹防晒霜。
突然一个翻转,他偷了钻石,突然一个翻转,原来一切都是他警探设计的,一切都在控制之中,终于在那个树洞里偷走了钻石,蹩脚警探利用了神偷。
神偷很无奈的走了。
警探穿上了粉色的衬衫,去搭乘飞机卖钻石,却又回到开头情节,被锁在车里,远处是遥控的神偷。
又是一个翻转。
总是能让人出乎意外。
不像看中国电影,很多时候在开头就已经知道结尾。
我有着007情节。
这不是007.只是类似,也很喜欢。
这样的题材到最后皆大欢喜的结果可能是大家最想要的,多少洒脱,做了案没有人管得了。
西方电影真是用一种把个人或小团体的力量抬高,也许是一种自由主义吧。
电影里,他们可是要做的事计算得如此精细,用的道具都是最为选进的,看来没有一点经济实力最好不要去做坏事,有了钱,谁还会亲自出马做这些呢?
矛盾好像不少,可能喜欢挑战的人就会这样做。
对于现实中,这些事都不可能发生,因为都太过精准了,没有发生一点状况,以后凡是没有一点困难的事情都最好不要相信,因为就算发射火箭都有可能计算不准的时候,更何况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什么事都如你所愿。
我记得第一次看这电影应该是在cctv6上的佳片有约当时就倾心于整部电影了因为不甘心中文配音,所以没过几天就下了个原声的看这一遍应该是第三遍了,可还是愣喜欢愣喜欢的。
个人观点,无论是演员的演技,影片的情节设计,完美的插曲都是brosnan的经典之作可能这电影可能编剧一般,但他有一个优秀的导演,他足以把握整部电影的情调,营造出令人心仪的氛围,当然其中的音效也是不可或缺的。
其实本片真的没什么太大价值内涵可言哈哈哈,因为要讲的这种平凡与刺激的欲望纠结太过明显,而且也讲的太过粗浅……本来就是一个合格线水平的商业片,没必要追求那么多。
不过在看的时候还是有几处台词蛮有趣的,截了下来:
布鲁斯南是爱尔兰人而非英国人这个梗在他的各大电影里几乎被玩烂
该说不说,虽然实际上两人年龄差蛮大的,电影里真的很有CP感。
谁能拒绝海耶克!
太美了太有风情了!
最后男主坐在岸边面对日落那一段,人和景还是蛮美的,尤其是衬衫落拓的略显失意的样子,有那么一秒中让人幻视《明日帝国》中邦德在越南的追车扮相。
不过女主为什么会这么轻易就和男主复合了……原谅的也太快太突然了……放到现在,这个片子的感情线肯定不会这么编写了。
三星,主要是有点拖沓,布鲁斯南还是有点魅力的,其余就一切正常了,没有任何的惊喜,但出还能让你从头到尾看完。
虽然结尾有所反转,但因为前面对于反转铺垫不够,所以也没给人以惊喜。
总之,一切正常。
真的好久没有看电影了。
工作了以后,或者说从找工作开始以后就鲜有心思看片儿。
过去曾经扎到电影里不出来的分裂历史就好像朦胧的云雾一样,那还是我吗,哪个才是真的我。
人是会变的,现在这个阶段我对于电影的需要很少,我需要接触更多现实生活中的东西,说不定下个阶段我就又回到电影世界中了。
重看这部片是因为今天心里有些小压抑,好在没有之前面对同样情况时的那样难受,可以看做是我个人成长的结果。
接连几天沉浸在要离开这座城市的不安中,也沉浸在最强音里面难以自拔,因此又开始自责。
有感觉需要看个片调节一下,选了这部轻松的片子,说实话效果并不太明显,但是看完总是更定,这是电影给我的一贯力量。
希望以后我可以处理好出入电影的节奏吧。
回到这部电影,这次看又发现了许多细节,最印象深刻的是导演的幽默细胞,两个很帅的大叔搞基搞得真是太欢乐了。
再有很多东西不要强行设定,只要顺其自然,反而有更好的效果。
深夜写影评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境界吧,让我回想起当年看《谍影重重》时的感觉,脱离了这个世界,来到了在地面之上的平行世界,我能感觉到有人在那,人很少,但是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
反正要走了,怎么样都好。
今天又领悟到了自己的一个心结,我其实不想工作,就想一直宅着,也不干什么,看看视频上上网,反正很开心。
工作提供给我理性的头脑,可我这个人生活中是感性的,所以生活中让我工作会很分裂。
但是还是要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这一点是长期要修炼的一项课程。
还有什么事么。
离开熟悉的东西时的那种撕裂与不安,这是一种伴随我多年的感觉。
只要是分别就害怕,希望一直可以不变,一直可以享受已经证实的好的东西。
变与不变,是人生永恒的话题,因为人只能向前看、向前走,所以变是永恒的主题。
那怎么办呢,接受?
心底里真的接受了吗?
反正我知道能做的是减少能量流动的阻力,无论好坏,让能量的阻力减小,这样会活的更顺畅吧。
很多事我也没想清楚,这样去工作可以吗?
又是一个标准的好莱坞合格产品,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对LV、渠道牌包包这样宽容,却对好莱坞综合商品这样苛刻,呵呵。
其实他们都是非常成熟的生产体系,保证不出大错,保证挺有意思。
这部电影用退役运动员的模式塑造退役神偷,用球员和裁判的关系去戏剧化模拟警匪,再加上美景美女,多好!
轻松又快乐!
Jojo知道我喜爱电影,问我:“最爱哪个女影星?
”我不假思索:“李嘉欣!
”她撇嘴表示不屑:“她没有灵魂!
”我嘿嘿一笑:“我爱的又不是她的灵魂。
”现下想来有些后怕,幸亏她质疑的是李嘉欣没有灵魂,而不是没有胸部,我总不能如《蜜桃成熟时》里的徐锦江一般,说自己最爱“微波炉”。
现在好了,我爱上了萨尔玛·海耶克(Salma Hayek),断绝了后顾之忧,再也不会有人质疑她没有胸部了,因为她的乳房就像《青藏高原》里描写的:“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高山……”其实从前对这个女子不太了解,看过《弗里达》,却对她在那里面的扮相很不感冒。
后来看了一部被许多人称为“烂片”的电影《After the Sunset 》,中文翻译有点恶心,叫什么《鬼胆神偷》,还有叫《合盗偷天》的。
电影着实一般,不过绝对养眼,天堂一般的景致,“魔鬼”一般的女人——当然,这里的“魔鬼”仅指代身材,萨尔玛·海耶克虽不是绝色美女,却也绝对不丑。
《After the Sunset 》里的萨尔玛·海耶克诱惑到了极致,凹凸有致,层峦叠嶂,唯一的遗憾是关键部位概不外露。
美女不与我“坦呈”相对,这实在是人生一大遗憾。
从那之后,寻寻觅觅,未有所得,萨尔玛·海耶克明显不如莫妮卡·贝卢奇,缺乏为艺术献身的高尚情操。
万念俱灰之际,忽然峰回路转,昨夜重看《三步杀人曲》的DVD,里面居然有萨尔玛·海耶克与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的裸体激情戏!
我大奇:怎么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注意到?
后来想起来了:第一次看《三步杀人曲》是在央视的电影频道,电影被翻译为《英雄不流泪》,激情戏自然逃不掉被阉割的命运。
夙愿得偿,我禁不住把这段戏来来回回看了几遍,鼻血染红了胸前的睡衣。
第二天到网上搜索萨尔玛·海耶克的图片,居然被我发现了一张《三步杀人曲》的激情戏剧照,看来跟我有同好的道友不在少数呀。
色得其所,甚感欣慰。
杀猪网http://shazhude.net/
去书市淘书偶然淘得此片,完全是冲着我最喜爱的007才买的,结果看完之后,大失所望!
无感觉,觉得剧情挺狗血的,说搞笑,也不搞笑!
说惊险,一点儿都没有!
还有就是说是神偷,一点惊心动魄的感觉都没有,也没看出怎么神来着!
说实在话,这样的一部电影,故事情节的悬念性应该更强一些,情节也应该更合理性一些。
但这部电影恐怕应该是美女、海滩、阳光、海水是主角吧。
偷盗的方法过于简单了一些啊,如此容易就得手了,真不敢相信船上这样严密的保安是不是骗人的啊。
故事的结尾不太合理,从时间上来看,布鲁斯南没有时间去把宝石藏起来啊,只是为了让结尾出现个转折而硬装上去的啊。
0421北影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北影节英嘉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好的意境只是一部好电影的一半,一定还需要有好的故事。2024北影节看了2/3逃跑打卡。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3.5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